查看原文
其他

王 枬 王兴洲 || 直面新时代:唤醒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

王 枬 王兴洲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2024-02-05

导读

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意在追求乡村教师专门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既应履行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专门使命,又应履行好驱散愚昧、烛照文明的社会使命。


全文共5637字,阅读大约需要11分钟
 本刊从不收取任何审稿费、编辑费、版面费
《中小学管理》唯一投稿邮箱: 
zxxgl@zxxgl.com


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关键在乡村教师。迈入新时代,“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教育扶贫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举措,乡村教师更是肩负着乡村教育者和乡村建设者的双重角色。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教师的职业使命面临诸多挑战,同时由于乡村教师队伍构成发生较大变化,外来教师比例增大导致乡村教师的乡土归属感弱化,自觉支持乡村教育发展的意识不强。因此,当下我们有必要唤醒并强化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





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意涵


教师职业自诞生起,就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有关,也与建立一个美好社会的公众期待有关。20世纪中叶全球教师专业发展的浪潮更突显了“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教师职业被视为一种可与医生、律师等职业相比的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专业。这就要求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要把公共利益、服务对象的利益放在首位。


1. 教师的公共使命:体现于专门性和社会性


教师职业的公共使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有着丰富的内涵。就其意义而言,教师的公共使命既关乎文化的传承从而影响着文明的进程,又关乎公民的培养从而影响着社会的进步,而这一切又决定着人类自身的未来。正如日本学者佐藤学强调:“教职同医疗、福利职业一样,是在公共服务领域里成立的职业,是以‘公共使命’为核心的职业,可以说,直接关乎社会、文化、人类之未来的教师乃是‘公共使命’尤为重大的职业。”[1]


就其内涵而言,教师的公共使命主要表现在专门性和社会性上,专门性指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培养出各行各业所需要的主动、健康、全面发展的人;社会性指教师基于公共立场和公共利益,根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对社会事务的主动参与和自觉践行。美国学者吉鲁提出,教师“不只关心如何促进个人获得成就,或者推动学生沿着职业的阶梯进步,他们还要赋予学生以权能,从而使他们能批判性地观察社会,并在必要时改变社会”。[2]这意味着教师的公共使命是教师的“天职”,是与生俱来的责任。


2. 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承担教育者和建设者的责任


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是指乡村教师在相对于“私人”而言的公共空间中所肩负的共同责任,公共使命既是一种共同责任的担当,也与乡村教师在承担这些共同责任时所体验到的职业尊严有关。[3]对于乡村教师来说,其公共使命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


民国时期,在教育救国理想的推动下,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意识到要开民智、育人才,先要从改造乡村社会、普及乡村教育做起,而乡村教育离不开乡村教师,于是在举办乡村师范、培养乡村教师的过程中,赋予了乡村教师作为乡村教育者和建设者的双重角色,这奠定了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内涵。抗日战争时期,乡村教育的主战场是在敌后根据地,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体现为凝聚基层力量,普及革命斗争经验,为党培养后备力量,尤其要培养大批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知识分子。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5亿人口中文盲占80%,乡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因而扫盲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强调乡村教育要以重视农民为前提,以振兴民族为目的,乡村教师要积极为扫除文盲服务,将农民的扫盲教育、政治教育和农民生产劳动相结合,进一步促进乡村社会的发展。这一惠及全民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据1964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4]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伴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也转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方面,乡村教师肩负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生源的责任;另一方面,乡村教师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指导者和促进者的重任,为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新时代对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期待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的关键是解决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充分以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此,中央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中,实现共同富裕的追求、实施乡村振兴的战略、实行教育扶贫的政策便是新时代的重要举措,而这离不开乡村教师的参与和支持。这也是社会对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期待。


1. 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乡村教师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这成为新时代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信念。就我国共同富裕的现实而言,城市普遍比乡村富裕,因此,共同富裕的重点和难点在乡村。这就使得共同富裕的实现依赖于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师。一方面,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消除阶层固化和两极分化,畅通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使乡村孩子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因而,乡村教师成为乡村孩子日常生活的启蒙者。[5]另一方面,乡村教师是以知识为业的公共知识分子。人们期待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通过以工补农、以城促乡、先富带后富,乡村教师能帮助乡村孩子掌握一技之长,获得致富的本领,因而,乡村教师成为共同富裕的助力者。


2. 实施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教师


202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提出促进乡村振兴应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进,这表明我国在实现整体脱贫之后,乡村发展进入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这同样依赖于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师。中国近代有不少思想家和教育家曾探讨并实施过对乡村社会的改造。如陶行知于1927年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从培养乡村教师从事乡村教育入手,去实现乡村改造的任务。陶行知说:“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6]这对当下的乡村振兴有很好的启示。


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一方面表现在通过培养乡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促进乡村的产业提档升级,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另一方面表现在通过移风易俗涵养乡村文化、建设美丽乡村。这就要求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新型人才的培育者和乡村社会生活的改造者。


3. 实行教育扶贫离不开乡村教师


中国自2020年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就进入“后脱贫时代”,乡村贫困也发生了总体性转变,即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由单维贫困转向多维贫困,由生存性贫困转向发展性贫困,由原发性贫困转向次生性贫困。[7]有研究表明,虽然中国整体贫困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但贫困家庭代际传递机会呈上升趋势。[8]这就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本质上是公共事业,应为广大人民谋幸福,因而国家要用教育公益性和教育公平性化解社会的贫富不均和两极分化问题。教育扶贫是最根本的精准扶贫,是在更基本的教育权利上关注贫困地区,在以教育促进发展的层面上帮助贫困人群。它不仅关注民生,更着眼济困,而济困的重点则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仍然依赖于乡村教育特别是乡村教师。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9]这便细化了乡村教师在教育扶贫中的公共使命。一方面,贫困在一定程度上与观念、认识有关,也与眼界、勇气有关,扶贫先扶志,重要的是帮助贫困人群树立依靠自身的努力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生活的志向,这就需要乡村教师成为扶贫扶志的激励者;另一方面,贫困的根源在于人的能力不足,消除贫困代际传递,重点在于通过教育促进贫困人群自身造血能力的提升,这就需要乡村教师成为扶贫扶智的引导者。


教育扶贫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要举措,指向的是共同富裕的实现。而新时代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践行将加速这一进程。





新时代乡村教师公共使命的践行


新时代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不仅对其寄予了作为专业教师的职业期待,还饱含着对其作为乡村公共知识分子的社会期待。然而现实中乡村教师作为教师的职业属性尤其是专门性虽然在不断强化,但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社会属性尤其是公共性却在逐渐弱化。这就需要唤起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意识,使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以教育扶贫加速乡村现代化的进程。


1. 勇于担当:乡村教师应追求专门使命与社会使命的统一


首先,乡村教师应履行好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专门使命。教师扶贫的主战场是三尺讲台,教师尽心尽责地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孩子,为乡村孩子开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贫困学子树立以认真学习、掌握本领改变命运的志向,这正是乡村教师作为文明启蒙者和人才培育者最好的担当。“时代楷模”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坚信“让女孩子读书,可以改变三代人”,因而四处奔波筹建免费女子高中,努力扭转女孩因受教育程度低而形成的自身成长和代际不利的恶性循环,建校12年来已累计把1800多名女孩送入大学,用知识改变了贫困山区女孩的命运,用教育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10]


其次,乡村教师还应履行好驱散愚昧、烛照文明的公共使命。乡村文化是乡村教育振兴的根本,乡村文明是乡村振兴的保障。这就需要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的积极参与。乡村学校是乡村的文化高地,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建设乡村文明、推动乡村现代治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乡村学校和乡村教师对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例如:浙江绍兴市上虞区崧厦镇的祝温村在与金近小学结对后,有了第一首村歌、第一幅墙绘,还有了自己的村徽。[11]乡村学校成为乡村文化建设的助推器,乡村教师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大先生”。


2. 系统支持:助力乡村教师践行新时代公共使命


首先,厚植乡村教师的乡土情感。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中国本质上就是“乡土中国”,因而,乡土情感是人们对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社会的深厚情结,它以与乡土社会达成的交往惯习为基础,是“形塑乡村教育文化认同的风向标”,是“提升乡村教育治理与教学质量的源泉”,是“推动乡村振兴与革新的核心力量”。[12]而现在的乡村教师构成已发生很大的变化,真正本土的乡村教师比例在下降,更多外来的特岗教师、支教教师在乡村执教。这就需要引导乡村教师积极融入当地的乡土社会并主动参与乡村文化生活的建设,将在乡村学校的教书育人与对乡村社会的移风易俗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赓续传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中心主任赵宏智所进行的乡村教育实验便是教育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范例。2017年冬天,他回到曾经支教的甘肃陇南磑子坝,以拓宽传统学校的愿景和使命、满足每一个孩子的学习需求为目标,发起磑子坝乡村实验学校项目。他希望从孩子身上开始,注入影响,积聚力量,通过教育的行为去观察或修正乡村的发展路径。[13]这成为乡村教师基于乡土情怀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社会建设的有益探索。


其次,搭建乡村教师发展共同体。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教师的政策文件,对于推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行动指南。这些政策的具体落实还需社会各方协同,通过互联网平台,建立高校研究者、发达地区学校教师与乡村教师的跨界学习共同体,通过优势互补,建立乡村社会、乡村学校、乡村教师的成长共同体,形成互相支持、开放合作、不断创新的共同体文化,由此支持乡村教师发展。浙江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秉持“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一个孩子”的信念,在五年级开展了促进代际联结的项目式学习活动“芳华”:学生到村里走访85岁以上老人,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爷爷奶奶们的生命故事,然后向村民们讲述老人们的故事。[14]这不仅促进了学校与村庄的联系,也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美德,对乡村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乡村教师既是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又是乡村社会的知识分子,教育扶贫“根”在扶智,“魂”在扶志。新时代的乡村教师,应在公共使命的践行中成为教育扶贫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8.

[2] 吉鲁.教师作为知识分子——迈向批判教育学[M].朱红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6.

[3] 石家丽.论现代教师的公共使命[J].中国教师,201119):64-66+69.

[4] 帅木工.学校向工农打开大门[N].文摘报,2019-01-19.

[5] 严从根.论教师日常生活启蒙的使命自觉与能力发展[J].教育研究,20197):150-159.

[6]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上)[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203.

[7] 黄巨臣.“后脱贫时代”农村教育精准扶贫如何深入——一个资源配置视角的分析框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5):51-59.

[8] 马文武,杨少垒,韩文龙.中国贫困代际传递及动态趋势实证研究[J].中国经济问题,20182):13-23.

[9] 习近平总书记给“国培计划(2014)”北京师范大学贵州研修班参训教师的回信[EB/OL].2015-09-09[2022-07-2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9/09/c_1116512910.htm.

[10] 韩亚聪. 张桂梅为什么感动中国[N].中国妇女报,2020-07-27.

[11] 蒋亦丰.乡村振兴 教育点睛——共同富裕背景下的浙江美好乡村教育实践(上)[N].中国教育报,2021-12-20.

[12] 马宽斌.新时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的失落与回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5):201-206.

[13] 王梦茜.唤活子坝的一场乡村教育实验——访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中心主任赵宏智[J].教育家,202042):39-41.

[14] 朱丹.“用一个村庄的力量来养育一个孩子”——记缙云县章村小学校长马鑫飞[N].浙江教育报,2021-03-26.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9期文章回顾
 


王   烽丨走向公共场域的教师角色

蔡小雄丨以学生领导力培养撬动高中育人模式变革

宋   萑  胡   馨 || 为未来而教: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命题


文章来源:

《中小学管理》2022年第9期 · 本刊视点

文章编辑:崔若峰

微信编辑:黄子珂

微信设计:新媒体运营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 枬 王兴洲 || 直面新时代:唤醒乡村教师的公共使命

王 枬 王兴洲 中小学管理杂志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